攀枝花拥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气候资源,有古朴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基础,近年来,我市全力做好、做精阳光文章,旅游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,发展质量持续提高,随着“英雄攀枝花 阳光康养地”的城市品牌形象不断提升,旅游产业逐渐从“短板”转变为“长板”,竞争力逐步上升。
在仁和区迤沙拉村,村民郑自芹经营着一家农家乐,郑自芹说,她原本在外地打工,直到2005年迤萨拉被命名为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”后,她看到了商机,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,回到家乡尝试做旅游接待。
“以前打工的时候,收入又不稳定,而且一个礼拜才回一次家,家里也没办法照顾,后来政府的帮助下,就在家门口就挣钱了,我也可以照顾家里,然后每个月还能挣七八千块钱。” 郑自芹说,“以前的迤沙拉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,得益于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,现在,村里的基础设施好了、游客也多了,村里还修建了迤萨拉历史文化博物馆,让大家感受当地俚泼彝族民俗文化。”
迤沙拉村的旅游可谓是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这几年,通过姊妹节、火把节等传统活动,全村每年吸引游客2万多人,今年,通过各类节庆活动全村旅游收入达到200多万元,在九月底,迤萨拉还将举办向日葵观赏活动,进一步推进农业与“文旅康”融合发展。
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村委会主任 毛建桦 未来咱们迤沙拉的目标是,希望可以通过乡村旅游助推咱们的乡村振兴,通过乡村振兴实现咱们的人居环境更美,产业更新,人民更富。
同样在仁和区布德镇,近日,一场荷花嘉年华活动刚刚落幕,活动期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荷塘美景,品“荷乡”魅力,聚集了商气和人气。
游客 陈祖波 这样说
天气挺好的,然后玩的挺多的,花挺漂亮。龙虾也挺多。空气环境很棒,非常好。蓝天白云。
游客 廖思洁 也说到
我觉得每年过来的话,这边的荷花开得很好看,然后每次这边都会举行钓龙虾的活动,觉得很有意思,感觉自己也挺开心的。
攀枝花市仁和区布德镇中心村村民 张明银说:“以前没有想开这个荷园的时候,一家人的话就是一亩田五六千块钱(一年)的收入,其他没有。现在荷园开起了,最少在自己门口打工,以后的发展肯定好,再加上我们土地,入股在这里头,我们在这打一下工,比原来的效益肯定要好些。”
2016年,布德镇成立专业合作社,依托自然优势确定了发展莲文化旅游的新思路,打造了千亩荷塘景区,张明银目前在荷塘打工,平日里,除了挖藕、采莲,他还偶尔客串景区管理员,为前来划船的游客当船工,他对目前的生活表示很满意。而千亩荷塘作为布德镇乡村发展的核心,也带动了沿线餐饮行业的发展。村民黄付明的特色美食黄焖鸡餐馆,这几年生意也越来越好。
攀枝花市仁和区布德镇中心村村民 黄付明 “每年到了七八月份的时候,来我们这边的游客,耍的游客,看荷花的吃美食的都很多,听到他们说我们这里风景很美,黄焖鸡很好吃,我心里面特别高兴也很自豪。”
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,保留着原始古朴的民族习俗,有鲜明的民族特色,近年来,当地政府结合旅游产业发展,大力实施扶贫工程,通过设立创业扶贫基金、发放创业免息贷款、做好创业培训等,开启了新山乡发展的新篇章。
米易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谢代银 我们结合4A级乡村旅游景区的打造,请了专门一些专家,老师来村上,和我们的贫困户一起来商量,一起来谋划,打造,开发,设计,我们旅游的这些产品,现在我们新山村这个地方有很多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一些东西,包括当地的土特产,这样我们就把这个创业结合进去,把它落实到位了,通过这样一些措施,来促进贫困户创业更容易。
现在,通过每年举办约德节等各类节庆活动,当地村民现场展示织布技艺、刺绣技艺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新山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新村,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。村民贺树兵目前就开起了傈家餐饮农家乐,通过旅游接待实现了脱贫致富。
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二组村民 贺树兵 这几年在政府的帮扶下,以前住的是土墙茅草房,现在盖起了新砖房,2018年,我家还扩建了一间厨房,三间客房,以前我们的温饱都成问题,所以去外面打工,现在的话新山开发旅游,我们都回来在家发展,已经实现了脱贫,2018年我家的收入已经超过2万,只要我们勤快一点,以后的日子相信会越来越安逸。
近年来,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攀枝花完成了由“钢铁直男”向“阳光暖男”华丽转身,据统计,2009—2018年,全市接待游客总量从679.47万人次增加至2566.36万人次,年均增长15.91%;旅游总收入从34.76亿元增加至337.5亿元,年均增长28.73%;旅游经济总量排名从全省第三梯队跨入第二梯队旅游。我市景区从5个增加至20个,其中4A级景区2个,3A级景区3个。2015年以来,全市共接待旅游团队约800余个,接待游客共计55000人次,实现了地接系列旅游从“无”到“有”的突破,完成了攀枝花旅游从“输出模式”向“输入模式”的转变。
内容来源: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